自2015年7月16日打下第一根桩后,济南地铁人带着千万泉城市民的殷殷嘱托,一路攻坚克难、接续奋斗,先后实现了轨道交通1号线建成通车、一期轨道交通建设3条线路成网运营、二期轨道交通建设“六剑齐发”等。同时,完成了济青高铁通车保障、济莱高铁建成通车、商河通用机场启用通航等重大任务,助力市民“准点通勤”,初步形成轨道交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,推动“人城境业”高度融合和“城市轨道”向“轨道城市”能级跃升。在此过程中,济南轨道交通集团逐渐探索形成了“行济之道”文化品牌,引领众多建设者凝心聚力、同向同行,朝着全力打造“轨道上的美好生活”目标努力奋进。该企业文化建设成果先后获评“全国新时代企业文化建设优秀成果”“全国新时代企业文化建设优秀案例”“全国以高质量企业文化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创新优秀成果”“全国商业企业文化优秀成果”等。
凝练企业文化理念汇聚职工思想共识
济南轨道交通集团团结带领广大干部职工积极践行国企担当,以“不畏难、永向前”的企业精神,诠释了地铁人顽强的“铁军”担当。“盾构精神”“钉钉子精神”“铁军精神”已经植入广大职工思想深处、生根发芽。
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途径,提炼“行济之道”企业文化理念,以畅通济南、纾解交通压力为根本出发点,厚植为民担当情怀,努力将轨道交通打造成展示文明形象的新窗口。
为增强企业文化认同,济南轨道交通集团组织职工座谈会34场,访谈255人次,形成访谈记录16万字,电子问卷调研2697份,全面了解职工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看法、意见和建议,编写《企业文化初步调研诊断报告》《企业文化理念大纲》《企业文化理念体系》。2021年,推出“行济之道”文化品牌。
持续加强宣传培训推动入眼入脑入心
文化是企业的灵魂,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。济南轨道交通集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,积极创新形式,打造流动企业文化课堂,企业文化成为跳跃在轨道交通人思想深处的激情脉搏。
把企业文化理念融入各类培训,让广大职工真正了解企业文化的形成过程、内涵体系和意义作用;设计企业文化海报,制作企业文化理念文创台历,将企业文化理念内容融入其中;创新宣传形式,利用微信公众号、官方网站、官方微博、《济南地铁》内刊等宣传平台,全面解读企业文化理念;建设兼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黄河文化、齐鲁文化、龙山文化、泉水文化的地铁车站,将城市符号与文化自信融入市民生活,真正做到“轨道交通事业推进到哪里,企业文化就覆盖到哪里”,持续推动企业文化入眼入脑入心。
在媒体平台开设“‘项目为王’看轨道”“一线声音”“轨道青年说”等专栏,常态化宣传“两优一先”“科技精英”“最美职工”“青春榜样”等典型人物事迹,丰富轨道交通人精神谱系,推出“地铁护照集章打卡”“地铁人角色体验”“轨道科技主题展”等系列活动,广泛宣传集团攻坚克难、奋勇争先的发展历程,让更多的市民群众了解济南轨道交通、支持济南轨道交通。
举办企业文化理念发布会,开设文化大讲堂,全面展示企业文化建设成果;推出《大道如砥征程阔》《追光者》《我是一个兵》《阔步新征程》等企业文化宣传片,多角度展现订单生、退伍兵和济钢转岗人员立足岗位、敬业奉献、开拓创新、创先争优的奋斗风貌;组织“济南地铁之歌”征集活动,推出《济南地铁欢迎你》《圆梦地铁》MV,在广大职工和市民乘客中传唱,有力增强职工凝聚力、向心力。
强化企业文化赋能助力高质量发展
融入中心工作,是企业文化建设生根开花、有效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前提。济南轨道交通集团紧扣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新任务、新形势、新特点,积极发挥企业文化优势,持续激发企业活力,增强企业内生动力,为济南轨道交通事业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。
秉承“忠诚、担当、创新、躬行”的价值观,切实扛起国企担当。济南轨道交通集团坚持把支部建在项目上、让红旗飘在工地上,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、企业文化建设全过程、各环节,努力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强大动力。持续做好济南市信访信息一体化中心分中心和12345轨道交通分中心24小时运营服务,热线及诉求回复率、办结率、跟踪率均为100%。强化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,开展交通劝导、爱心助学等志愿服务,在“零距离”服务中践行国企责任。
牢固树立“保泉优先”理念,搭建科技创新平台40个,成立济南泉脉保护技术研究中心,编印《轨道交通全生命周期泉水保护研究规划与实施方案》,启动泉水运移机理、极端气候保泉等项目研究。
牢记“通济惠民、赋能美好”的企业使命,全力打造“轨道上的美好生活”。济南轨道交通集团在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启动初期,就明确提出了“轨道+物业”的开发模式,着力构建区域中心带动周边协同发展格局。积极践行“人民地铁为人民”理念,加快市域铁路线网规划编制实施,努力满足莱芜、钢城、平阴、济阳、商河等周边区县融入中心城区发展的需要;加快建立多制式、多层次、全面覆盖的轨道交通网络体系,推进城际铁路、市域铁路、城市轨道交通、中运量轨道交通“四网融合”,聚力构建全面覆盖、综合高效、多位一体的轨道交通体系,努力打造“轨道上的省会都市圈”。